今天立法院進行表決,放寬美豬進口的相關行政命令。昨天便有天龍國的政媒人士,在自己的想像中,認為豬農反對放寬美豬進口,因此來自養豬大縣的區域立委,將面對選民的壓力。
但事實上,近年來和養豬業界頻繁密切的接觸,我充分感受到不同類型的業者在意的面向差異:傳統豬農最在意市場價格,而追求永續經營者,則希望開發國際客戶。
目前,國際貿易規範只允許產地標示,並不同意標記有無含萊劑,當各國都遵守同個規範時,國家允不允許用萊劑,就會影響該國豬肉產品的競爭力。
舉例而言,當一個國家允許用萊劑時,因為產地標示的關係,該國出口的豬肉都會被認為是含萊的;反觀,若該國不允許用萊劑,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。
進一步來說,一個重視食品安全的消費市場,會傾向選擇禁用萊劑的國家所出口的豬肉產品,減少購買允許用萊的國家的豬肉。
當美國允許用萊劑時,台灣的消費者就會偏向減少購買、甚至不買美國豬肉,在這樣的基礎上,台灣的豬肉進口業者,當然不會增加美國豬肉的進口量。像是這個月初,就有70多家進口豬肉業者連署宣示會落實標示產地,且不進口萊豬。
反之,因為台灣持續禁止國內使用萊劑,在國際市場上,「台灣豬肉」就更能贏得重視食品添加物的消費者青睞,增加國際行銷機會,賺取更多的外匯收入。
回過頭來,農委會目前推出的「百億養豬基金」才是討論的重點,如何運用資源大力推動養豬業革新,加碼支持設備更新、產業升級才是我們需要重視的。
如果農民們都對前景看好,又何必跟著政媒反對放寬美豬的進口?